欢迎访问西途户外网~如果喜欢就收藏起来吧!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百科 > 网络百科> 正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方式简谈

2020-06-02 11:12:54 本文编辑:Angel 网络百科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教材篇目过多,而留给师生研讨的时间过少。所以,教师应当挑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详细讲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明白自学的方法,从而让他们在遇到类似的文章时能够不经教师讲解即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一、以点代面

辛弃疾的作品往往使用较多典故,事先对这些典故进行梳理极有必要。当学生了解到文句背后的故事以后,教师便可以实施以点代面的教学方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是作者支持北伐抗金,但又深切感到,如果北伐未做好充分准备而草率行军,很可能重蹈覆辙,再次失败。但宋朝当政者却没能真正重视他的主张,因此,作者只能空叹一片丹心无人解。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借助作品中的一个词来对作者的这种情感加以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由“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寻找到“无觅”两个字。现模拟师生对话如下:

师:这首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应该是两种感情混合在一起,既有高昂亢奋的一面,也有怀才不遇的一面。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对这种情感进行概括?

生:应该是“郁闷”这个词吧,作者的心情主要是郁闷。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如何了解到作者的壮志难酬?

生:这是由于辛弃疾当时仍然在同敌人交战,他想如词中那些人物一样创建丰功伟绩,可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

通过这种逐步的渗透,学生便可以基本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看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对辛弃疾本人的心境同其所用典故中人物的心境进行对比。比如学生很容易说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所蕴含的无限感慨。

二、以诵代学

利用前面提到的以点代面的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很快地走入诗词所蕴含的深厚境界中。而此时,最佳的办法并不是逐字逐句的讲解,那样仍然会让诗词作品变得四分五裂,先前所做的努力将会付之东流,最好的办法是以配乐形式巩固学生对境界的体悟。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办法,用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当古筝曲《十面埋伏》响起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语速对全词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诵。教师朗诵结束之后,可以给学生预留出短暂的体会时间,再找一位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对于该环节的把握,其要点在于一个“情”字,用情感染学生、用情调动学生,若是一名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则其他学生也会在他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境界中得到熏染,从而让学习成为顺其自然的活动。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配乐书法的形式,进入到课堂高潮。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拿着粉笔,屡次做出要写的动作,但是最终并不写出一个字。很多学生心里便会产生疑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偌大的黑板上面到现在为止竟然还是一片空白。正在学生感觉到纳闷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出下面的话:“同学们,在数百 张与契丹、西夏等进行退让求和,这种屈辱的求和方式更是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因此,苏洵以“六国破灭之道”讽刺宋朝统治者,作者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改弦更张,不要重蹈覆辙。

二、初步了解《六国论》内容

在学习《六国论》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多次朗读文章。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难度,不仅是因为文章拗口难读,而且文中很多词的意义已经与现在的词义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学生需要多读几遍,在熟读的前提下尝试对文章进行理解。通过了解《六国论》的创作背景,学生大致了解了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心情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这条主线:通过作者对七雄争霸的历史时代的描述过渡至北宋面临的外敌入侵时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所寄予的希望,不要重蹈覆辙,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六国论》中重点词的掌握

《六国论》这篇古文有很多词的意义需要学生加以掌握。为了调动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授课之前,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已给出的注释和相关的学习工具对文章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进行查阅、翻译。标注难以理解的词汇,在课堂上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词汇进行重点介绍。教师在进行《六国论》这一篇文章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古文词义的理解,同时要让学生对相应词语的古今异义进行区别。
此外,在《六国论》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不同的读音很有可能会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文中读音特殊的字词。《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文中很多字表达的含义与现代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文中词义的理解,并做到在课后及时复习,保证更好地把握该文。

四、《六国论》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国论》是在北宋面对契丹、西夏等国家进攻时,采取丧权辱国的求和之法的历史背景下而写就的文章。文中除了表明六国在面对秦国强势的攻击下软弱让步、委曲求全的不当处理,最终导致了局势改变,六国被灭,秦国统一的必然发生之外,还警戒当时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做到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意识到对于契丹、西夏等国的进攻若只是一味地忍让退步、不断地委曲求全,则最终也会如同六国一样被瓜分吞并,并将最终走向灭亡。《六国论》通过对战国历史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在所面临的局面浓浓的担忧之情,同时寄予了对当朝统治者的希冀。

五、《六国论》学习拓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的学习能帮助我们去寻找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学习《六国论》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宋朝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局面,还帮助学生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古文鉴赏能力。学生对《六国论》疑难词的掌握和对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均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为整体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正确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掌握要求,保证学生对文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词能够正确地掌握。除此之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多阅读相关的文章,并自己尝试分析、理解文中的句式等。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学习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掌握知识的平台以及学习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说,若要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以及鉴赏能力,重要的是在课后多多诵读相关古文,加强对古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实验中学(028000)

论文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4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西途户外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2020/0602/28950.html

猜你喜欢

博客主人萌萌哒
男,单身,无聊上班族,闲着没事喜欢旅游,自驾游,资深驴友,和我一起游遍全中国吧。
  • 28793 文章总数
  • 766访问次数
  • 2982建站天数